只有通过实名认证的机构用户,才可以进入管理后台哦。

Insert title here
账户中心 在线咨询(9:00-21:00在线) 热线电话:400-118-5171 意见反馈 服务条款
返回顶部
搜索

数字化专题 | 实验室数字化转型的方法与路径

  • 来源:牵翼网
  • 时间:2021-07-14 10:30
  • 1349

  • 本文结合检验检测行业数字化的现状,探讨了实验室数字化转型的内涵、主要矛盾和误区。相较于其它行业,目前实验室数字化转型整体缺乏成熟的经验,导致转型的成功率低,效果差。本文结合检验检测的行业场景以及数字化转型的经验,形成了推荐的实施方法与路径。

    关键词:数字化转型、数据治理、检验检测



    微信图片_20210708144520_副本.png


    检验检测行业区别于其它行业,其生产的“产品”是数据。数据与其他资源相比具有可复制、可传输、可计算的特点。同时,检验检测行业产生的数据,相对于生产制造业,具有批量小、复杂程度高、对规范性要求高等特征。“数字化转型”对不少实验室而言,是一个全新的命题,同时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。


    一、实验室数字化转型的内涵

    对于实验室而言,数字化转型是指运用新一代数字技术,促进实验室战略、业务、研发、管理、服务、财务、供应链等的转型与升级,实现实验室活动所需的人员、设施环境、仪器设备、计量溯源系统及外部支持服务等的数字化管理与运维,确保实验室检测或校准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。因此,实验室的数字化转型,其核心是支撑实验室形成有价值的数字资产——即,可信任的数据,并最终赋能价值的过程。

    鉴于检验检测行业与质量、民生以及监管密不可分的联系,检验检测的数字化绝不能局限于机构内部,而必须从行业整体,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加以充分考虑,至少需要考虑以下3方面的场景:

    1、检验检测助力经济数字化形成新供给:

    检验检测是生产制造、科技研发、商贸流通、航运物流、专业服务、农业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因此,实验室的数字化转型,应考虑与上下游产业的贯通发展,尤其在推进生产、研发和贸易方面,检验检测的数字化转型将有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、稳定性。

    2、检验检测助力生活数字化满足民生保障新需求:

    数字化民生保障,在公共卫生、健康、教育、司法等领域,与检测息息相关。实验室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,应充分考虑在打造智慧医院、数字校园、疾控服务、司法鉴定等一批数字化示范场景中的参与与融合。

    3、检验检测助力治理数字化优化新环境:

    在深化“一网统管”建设,聚焦公共安全、应急管理、规划建设、城市网格化管理、交通管理、市场监管、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,与检验检测行业的关联尤为密切。因此,实验室的数字化转型,要优先考虑态势全面感知、风险监测预警、趋势智能研判、资源统筹调度、行动人机协同等方面的诉求。


    二、实验室数字化转型的矛盾与误区

    2021年3月,牵翼网对81家检验检测行业中高层管理者代表进行的调研显示,实现实验室数字化转型最大的困难是依次为:实验室“技术负债”和“习惯负债”(50.6%)、数字化转型需求不明确(49.4%)、无法评估数字化转型投入产出比(32.1%)、实验室内部没达成共识(22.2%)、没找到合适的供应商(17.3%)和预算不支持数字化转型(13.6%)。


    微信图片_20210714101338_副本.png


    “技术负债”和“习惯负债”已经成为数字化领域被广泛讨论的问题。例如,实验室采购的设备设施无数据接口,导致从源头上,这些设备产生的数据无法与系统对接。解决的方法唯有对设备改造甚至更新换代。使得该类型老旧设备成为事实上的“负债”。而员工由于习惯了线下的操作模式,对使用数字化系统产生不适应甚至抵触,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效率下降,甚至无法推行新的系统。技术负债和习惯负债均会拖累实验室的数字化进程,如果没有一定的决心和手段,技术和习惯负债的的恶性循环会严重阻碍数字化转型的落地。“技术负债”和“习惯负债”本质上是由人的思维定势造成的。

    缺乏统一效果评价方式,也是阻碍实验室开展数字化转型投入的重要障碍。在这一点上,实验室各个岗位的认知往往是不同的。例如,实验室决策层,关注数字化转型能够支撑实验室现有组织架构和未来扩展,检测过程实时监控,为实验室决策提供数据支持,提高实验室管理和检测效率,提高检测质量,实现降本增效。实验室管理层,关注无纸化,自动生成统计分析数据;监控检测过程和计划执行,出现超期、设备异常、耗材使用等情况,及时预警;绩效管理;数据追溯等。实验室的检测人员,关注希望系统操作简单、快捷,不影响现有工作习惯;不需要录入大量数据,选择、扫描代替填写;借助系统帮助,能够提高效率,减少出错;与使用的其它系统,如OA、财务实现集成;实验室的IT人员,则关注系统运行稳定,在大数据下实现高可用;保障数据安全性、完整性;系统出现故障时,能够快速恢复;支持自定义和灵活调整;这些诉求都自有其合理性,但放在一起,经常存在矛盾,并且往往与有限的预算形成巨大的冲突。

    此外,检验检测行业虽然是高技术服务业,但大部分还停留在线下思维模式。绝大部分检验检测机构没有专门的数字化团队,IT部门的地位属于支持性部门。在实验室数字化转型中,由于缺少成熟的经验,决策层往往无法利用内部资源来对数字化路径进行清晰的定位。此时,就有必要引入外部的咨询和培训团队。优秀的定制化咨询,不但能够为实验室规划好明确的数字化转型目标和路径,更重要的是,能够帮助实验室分析现有模式的瓶颈和不符合,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,加以改善,从而显著提升数字化转型的效果。同时,由于有成功的案例,也能够为实验室路径中可能遇到的问题、阵痛加以疏导,帮助实验室迈过数字化转型中的坑。


    三、实验室数字化转型的推荐路径

    由于数字化转型的以上特性,实验室可以采取“总体规划、局部先行、管理预期、持续推进”的策略,从某些环节开始(例如:数字化检测报告或在线业务受理),充分建立内部信心,再逐步推广到全流程,以需求驱动数字化转型落地,提升转型的成功率。

    1、总体规划

    实验室数字化转型的首要工作是“摸清家底”,搞清通过数字化转型来解决哪些问题?除了传统的信息化管理要求之外,数字化转型,更应关注从提升效率、服务体验、控制风险、客户管理、优化决策等方面的目标。更不应忽视数据的作用。无论是历史数据,还是贯穿检测过程中的知识应用,都应注意在系统中加以提炼萃取,形成新的业务价值。在摸家底阶段,很可能有必要借助外部咨询能力,以完成包括业务流、质量流、数据流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,以及现有的IT基础设施。最终,梳理出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,需求的收集范围要覆盖人员、设施环境、仪器设备、计量溯源系统及外部支持服务等。

    2、局部先行

    通过自我洞察和阶段性目标,先从某一环节或应用场景入手,渐进式地进行数字化转型。例如:对于样品批量大,流转周期短,报告数量多的实验室,应当考虑:更高的流程标准化要求;更合理的检测流水线规划;更自动化的报告生成工具;更完善的加密、防伪手段;对于样品批量少,流转周期长,报告单价高的实验室,则需要考虑:更完善的复杂合同评审;更高效的协同任务流;支持自定义的报告生成工具;更完善的复杂支付场景;

    场景不同,设计和规划的重点会完全不同。实验室的项目团队尤其需要管理好每个阶段的预期,持续推进,避免多头需求,久拖不决无法上线的局面。

    3、步步为营

    实验室现有的管理机制自有其合理性,除非有比现有模式更好的模式,否则不能对其妄加否定。转型可以是对实验室现有流程和管理制度的梳理和规范,但决不是推倒重来。有的管理者希望通过某一信息系统的实施,对实验室的管理机制加以大幅度的改进。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。但须知,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进归根结底需要的是管理者的决心和管理手段。因此,需要根据实际情况,做好需求管理工作。如果好大求全,容易造成大量功能都处于几乎低使用率的状态。不仅导致了项目实施周期加长、成本提高,还会导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复杂度提高、出错率上升,反而给用户造成了诸多不便,影响了最终的转型效果。

    4、持续推进

    要始终明确,实验室是不断发展的。这也就意味着,系统也需要持续改进,才能始终适应实验室的管理需求。事实上,系统上线只是后续持续改进的一个新起点。随着实验室组织架构的变化、管理体系的发展和业务流程的变化,需要不断识别实验室发展中产生的新形势和新要求,将有关的部分体现在系统中,才能始终保持系统的生命力。对此,管理者需要有清醒的认识。


    四、小结

    数字化转型对于实验室转型发展的重要性是无可辩驳的,也是所有不确定中的唯一确定。数字化转型不是目的,实验室生存和发展才是。转型首先“转心”,只有思维方式的转型,才能驱动业务创新,完成变革。颠覆创新,才能破旧立新。


    [参考文献]

    [1] 上海市认证协会. 数字化实验室 数据控制和信息管理求:T/CSCA130002-2020[S].上海:上海市认证协会,2020:2

    [2]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. 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:GB/T 36073-2018[S].北京: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,2018:3

    [3] 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.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实践研究报告[R].上海: 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2021

    [4] 姜瀛洲,朱军,吴燎兰.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(LIMS)的策划[J].日用电器, 2010,12:42-45

    (作者单位:姜瀛洲 刘春晖 上海牵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;倪大伟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)

    来源:《质量与认证》杂志

    编辑:牵翼网(转载请注明)